浙江万马奔腾新能源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泽忠
各位来宾,下午好!浙江万马是一个提供能源服务的公司,是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一家公司。电动汽车这个服务我想可能大家已经经过了将近10年的发展,这个路程也比较漫长,我在前几年参加这个会讲过一句话,我们这个产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行业,大家目前是不是赚钱,但是到了这个阶段,我觉得可以欣喜的告诉大家,应该说这个行业,如果选对了路,应该可以去赚钱的。浙江万马是一家做智能设备,同时通过投资运营、投资建站在构建我们自己的生态闭环方式的一家新能源产业公司。
目前有25家分公司,100个品牌盟友的合作,有一些资质专利,当然最主要的我们已经建了500个大型的充电站,还有5000个联网的快充桩,有将近1000万次的充电体验,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的路径,我觉得是要分两块,一个是硬的、一个是软的,充电设施的基础方式怎么去做?设施的基础就是相当于我们做投资,从规划布局到实施,再到应用体验和成网,实际上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是一砖一瓦、一土一木我们来构建成功的,也是从我们最初的认识,国家已经有一个计划,到2020年我们要建成1.2万座充电站、480万个充电桩在布局,我觉得对这个还是有点质疑。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480万个充电桩?实际上大家认为一车一桩的方式会支撑我们电动汽车的发展,对我们目前汽车的发展还是互相之间有点矛盾。矛盾在哪儿呢?从万马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从电动汽车的发展来看,我们从续航里程150公里到今天已经达到450公里甚至500公里的续航里程。消费者是不是非要在家里充10个小时、7个小时的方式呢?电池技术发展到今天,是不是还是用0.3C、0.5C去充电呢?可能这些都是问题,我们之前的规划,从480万个桩,这样大量的投资,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现在26万个桩,大家可能认为70%的投资都浪费了。怎么做?我们认为从规划这个角度。从国家角度两看,我们可能有1.2万座充电站,我认为应该先把它建起来,这个站怎么去建?我们最开始从15千瓦到45千瓦,到今天我们大部分的充电运营商都认为,60千瓦是基础的,我认为可能从今年开始到后面的5年,我们都是在120千瓦起步来做这个事情。为什么?我们跟同行去交流,电池企业、整车企业,他们在提供了充电倍率可以达到1C、2C甚至到4C这个方式,这样的方式使得我们电动汽车的运行会形成一个高速运行的方式,这样使得我们充电设施的布局应该是逐步走向合理和平衡的,而不是说现在盲目的布桩、盲目的去发展。
所以我们认为在规划和布局,每一个公司自己的定位,每一个公司应该去走自己的路,从万马来看,我们目前是在全国建设大型充电站,刚才大家也看到,我们有500个充电站,有5000个快充桩在联网。可以欣喜的告诉大家,我们目前的利用率可以达到,实际的充电时间每个桩可以达到平均3个小时,如果按照实际操作,可能在5个小时左右。所以这样使得我们企业能够生存下来,能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有50%多的新能源汽车是私人在购买,同时也有将近有50%左右的是运营车辆,运营车辆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是支撑着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条必然之路。这个也使得我们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必须要符合目前的需要来发展。我们欣喜的看到,很多的车企都在布局充电设施,都在布局自己的充电站,当然我们希望能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因为充电不仅仅是一个插座,还涉及到安全、有序包括跟电网的互动,包括我们用户真正的体验,我们真正实现10分钟充电,我们就可以跑一个星期,10分钟充电我们可以跑400公里到500公里,这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所以我们认为,无论是电动车发展,还是现在的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来看,一定是要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用户认为我可以等7个小时充电,如果我应急的话车也开不出去,我觉得这个很难,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我希望买一个可以使用的、可以长期来支撑我的整个出行的这种车辆,我的充电时间能够达到10分钟、15分钟,我觉得这样今后发展应该是个可行之路。
双桥之路。我们在电动汽车发展大家已经讲了四化的角度,实际上是在我们电动汽车已经变成信息的沟通工具,这个工具怎么去建立,怎么把我们的信息能够无缝的对接起来,我想也需要我们充电企业,包括能源运营商、车企、用户紧密结合,把三者之间的信息无缝的链接,才可能实现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
刚刚讲了总体规划、地区规划、城市政策,包括新能源交通体系的发展,包括产业政策支持,这都是一些车桩比、服务半径,其实我们看国家整体考虑,但是对于企业来讲,我们也要有企业的思维和考虑。在每一个城市的现在和城市的规划来看,应该按照本地的发展来看,北京基本上是私家车的发展,因为它是限制购买燃油车的,可以看到,北京的充电站很难发展,北京建充电站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如何去发展?我们看深圳,深圳几乎是公交、出租、网约、物流全部都已经开放了,而且都必须要使用新能源车,但是它的整个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非常好的政策,深圳可以看到,我们在深圳布的城网,充电量在逐步的提升,而且应该说我们每年能达到6千万度的充电量,虽然不多,但是基本上能够实现企业的盈亏平衡。所以我想,从规划和布局来看,应该是使得我们要构建一个新的能源交通体系,而不是拿我们只是一个插座的思维方式来看整体的基础设施布局。当然在产业支持上面,路权、场地、车辆投放,都是系统的去思考的。
车、人、流方面。车在哪里我们桩可能就布到哪里,什么样的车型来去发展我们就布局什么,根据车的行驶轨迹、充电需求区布局,原来叫去满足客户的需求,现在也可能是创造客户的需求,实际上是由政府、车企和基础设施企业互相之间去配合,来形成这种充电需求,形成这种市场。
司机充电行为、充电习惯也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一个过程,车流+人流也是我们在布局的一个方式,形成一个投资回报正像的发展,分区域、分场所、车辆类型上面,也是我们一直在深入研究的课题。
实施方面,大家可以看到有公交、出租、环卫、物流,实际上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我想美国和欧洲他们是以车企为主来推动的,我们中国是以充电运营商来推动的,充电运营商的推动必然按照我们的客户需求来去发展。
在充电服务体验上面。目前万马主要是部署的大型的站和高功率的充电桩,以及我们需要去做信息交流的平台,软件上面,像充电的APP、充电卡、微信公众号、小程序都在一步步的发展。我们希望和车企紧密结合,做什么。因为每一个用户都不希望充电很麻烦,按一个APP,每一个APP都在做这个事情,很累,怎么办?我们想能够跟车企一起合作,只要车企比如威马给我们提供一个通道,只要插枪、识别你的码、付款、走人,我想下一步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用户的体验做这种服务。
充电站的服务里面我们讲的充电服务,基础的充电服务,底层需求,可能有一些我们跟中电联去讨论,基础的还需要一些基础设施生活服务、人工的生活服务,包括汽车后市场的增值服务,这当然是后面的畅想了,我们现在来看,第一步要满足充电需求,怎么办?一个是我们自己做一些工作,包括我们和友商一起做一些工作,第二个,我们还希望车企能互相之间做一些工作,满足客户便捷、快速的服务需求。
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也是目前来说大家购并的一个事情,实际上需要一种新的手段去解决,那么多的APP、那么多标准。从充电标准来、技术标准来看,一直没有把我们这个事情做起来,为什么?各自做各自的,其实我们标准应该先行,我们标准在之前应该做好,这个也是我们一直在呼吁的。
另外,成网,我们希望各种智能齐心发力,使主干网、支干网、毛细布网,能够使新能源汽车畅通无阻的发行,几年的发展有一些共识,充电的变革,由原来的盲目扩张到今天达成一些共识,我们在系统化的、科学化的部署充电桩。
资源的最大化、有序合理,从效率、成本、体验上来看。集中式的充电站,我想也是大家形成的一个目前的共识。大功率的发展,我们认为要随着车的发展和电池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他技术的发展,能够形成我们快速的流。国内现在从运营车辆,从单一的领域到细分领域,从主流市场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充电企业是从重建设到重运营,运营已经变成我们所有充电企业最核心的一个课题。质量和安全当然是最重要的,没有安全就没有电动汽车的发展,现在也形成了一种良币驱逐劣币的业务。这是我们案例的分享,这是一项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的事业,一起来把新能源事业做好。谢谢大家!
[Next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