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也就是啃硬骨头的攻坚期,将要触动固有利益格局。虽然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蹚,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
日前,某学者在一次演讲中阐释转轨经济学时表示,如何克服利益障碍,让大家接受改革方案,使得改革不出乱子,应该“努力保护既得利益,既得利益先不动,去发展新体制,这是基本方法”。他举例说,住房改革、房地产税改革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你先把既得利益保住,新房新办法,老房老办法”。
这种说法就是中国改革初期“增量改革”的翻版。当初,中国的价格改革、企业改革等都是在不触碰存量的前提下,推出了增量改革,比如价格双轨制以及鼓励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发展,从事后看,这种增量改革释放出巨大的市场能力,是中国改革的一个成功经验,这种先易后难的做法,很多时候也被称为“渐进式改革”。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后渐进式改革”时代,即改革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渐进式改革所剩下的和所制造”的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增量改革”处于不同的环境,当时是供给的数量问题得不到保障,即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因此,增量改革使得集体企业与民营企业有了巨大的需求空间。
现在,在供给侧数量上基本满足,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改革就是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这意味着重视发展规模与速度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制造了很多问题,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缺乏质量和效益。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对存量和增量同时进行改革,但增量改革的主要动力和空间来自存量改革。从根本上讲,存量改革决定了中国高质量发展能否实现,存量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
该学者认为“既得利益先不动,去发展新体制”,这种说法在改革初期是有空间的,现在已经不可能在一个旧的系统与体制里释放出多少新增量,因为,现在阻碍高质量发展的恰恰是旧的系统与体制。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那么,造成资源与市场扭曲的各种机制,以及这种机制中获益主体国有企业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没有国企改革,就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就难以实现公平竞争,也就无法提高发展的效率与质量。
鉴于中国过去注重发展规模与速度的方式造成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原有的利益格局作出调整,如果不做调整,会导致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恶化。一个失衡的和不公平的发展格局,是无法创造出新体制与新增量。因此,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调整利益分配,支持那些更有效率更具创新能力的企业,实现优胜劣汰,支持发展落后地区,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实现共享式发展,避免分配恶化。
当前改革绝不是“重新分配存量”,而是对现有分配体制进行改革,着眼于激活增量,其主要目的是做大蛋糕,并且让做大的部分更具有质量与效率,也更加公平与可持续。现在的挑战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将这种着眼于激活增量的体制改革(新游戏规则),渲染为“分存量蛋糕的零和游戏”,制造反对改革的声音。
比如,当前过高的房价已经导致中国消费明显萎缩,并在一些城市形成了“租不起”现象。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整个中国经济会被高房价窒息。用新办法提供住房增量貌似是个聪明的办法,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既保住既得利益(房价),又能满足低收入者的需求,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改革必须要突破利益壁垒,重新调整利益格局。
[Next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