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7日召开的“中国债券市场国际论坛”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透明、安全高效、具有深度广度的债券市场,这是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债券市场相关安排,包括完善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等三方面措施,以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
根据中债登的数据,2018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含同业存单)4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年末债券市场总托管量(含同业存单)为86.34万亿元,同比增长15%。近几年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发行量和托管量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2018年二季度末,我国债券余额为12.33万亿美元,在规模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排名全球第三,与日本的差距已经非常小,短期内就有可能超越。值得一提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债的占比较低,而非金融企业债券的占比较高。
在规模快速壮大的同时,近年我国债市对外开放的步伐也比较快。例如,2017年7月,香港与内地“债券通”上线,在互联互通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此之前不久,为了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流动性管理,延长境外机构投资者债券交易结算周期,在已有T+0、T+1基础上,增加T+2的选择;2018年9月,《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发布,为境外发行人在中国发行熊猫债券提供了更加清晰明确指引。开放程度随之逐渐提高。潘功胜指出,在“境外机构在华发行熊猫债”和“吸引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券市场”两个维度上,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2018年末,银行间市场熊猫债累计发行1980.6亿元;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1186家,持债规模1.73万亿元。
当然,与我国债市整体规模相比,境外机构在国内发行的熊猫债、境外投资者持有的国内债券都不算多,因此,我国债市的对外开放还有很大空间。潘功胜提出了三方面的措施——完善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推出一些便利境外投资者的市场制度,开放回购交易及推进人民币衍生产品的使用。这些措施都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境外投资者在参与国内债市交易时的困难,将大大提高境外投资者参与的积极性。例如,人民币衍生品使用可以使境外投资者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使债券投资收益更加具有确定性。
扩大开放将使我国债券市场再获得一部分发展动力。但我们不能为开放而开放,为发展而发展,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不是以规模继续扩大为目标,而应该坚守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目标,债市扩大开放应该是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
近年债市的发展为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渠道,2018年,在各类表外融资萎缩的情况下,企业债券净融资达到2.48万亿元,同比多增2.03万亿元,这保障了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债券融资还不太稳定,显示债市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2016年企业债券净融资3万亿元,2017年则只有4495亿元。
债市扩大开放可以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吗?应该可以带来一部分境外资金,但这显然不应该是债市开放的主要功能。以我国现在的经济规模,外资已经不可能对推动发展起到太大作用,内生动力才是根本。那么,债市开放应该起到的作用是完善制度和机制,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评级机制、违约机制、定价机制。这是我国债市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应该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借助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实现准确评级、有序违约、合理定价。
我国债市在扩大开放中,需要借鉴并接轨国际制度。但是,我们要知道,就支持实体经济而言,发达国家的金融制度和机制并不都是合理的,其债券市场也是如此。一些产品的创设主要是为金融业自身服务,而对实体经济并没有太多支持,反而会形成空转、催生泡沫。这已经为金融危机的实践所证实。对于这样的制度,我们一定要警惕,加强风险防范
[Next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