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财政部公布2018年财政收支状况。
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分别实现18.3万亿元、7.5万亿元、2900亿元,在不包括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情况下,这三本“国家账本”的总收入已经超过26万亿元。
三本预算2018年支出规模分别为22.1万亿、8.1万亿元、2159亿元,支出加总超过30万亿元。
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8.3万亿元,同比增长6.2%,符合年初预期,仅超收175亿元。
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2019年我国将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拟推出更大规模减税降费举措。财政部国库司副巡视员李大伟指出,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在激发市场活力、降低企业成本负担的同时,将影响财政增收,预计2019年财政收入增速将有所放缓。
主体税种增势良好
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8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22万亿元,同比增长8.7%。
财政收入完成年初预算目标,运行符合预期。超18万亿的收入,比年初预算超收175亿元,6.2%的增速比年初目标高0.1个百分点。其中,中央收入增长5.3%,比年初目标高0.1个百分点;地方收入增长7%,与年初预算目标持平。
“2018年在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情况下,全国财政收入能够完成年初预算目标,主要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财政增收奠定了税源基础。”李大伟指出。
2018年我国GDP增长6.6%,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这为税收增长打下基础。2018年我国二产、三产税收分别增长7.4%、10.5%。主体税种增势良好,像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2018年分别增长9.1%、10%、15.9%,高于同期全部税收8.3%的增速。
工业品价格回升、房地产销售活跃等,推动税收收入实现较高增长。受原油、冶金等工业品价格带动,2018年PPI上涨3.5%,相关行业税收保持较高增长,像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税收同比分别增长44.2%、36.1%、48.7%。
受前期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交易仍较活跃等影响,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税收同比分别增长17.3%、16.4%。房地产交易的活跃,也带动相关小税种的增长,契税2018年同比增长16.7%。
2018年,我国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受减税降费政策等影响,全国税收收入增幅比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全国非税收入同比下降4.7%。分税种看,国内增值税一、二季度分别增长20.1%、13%,三、四季度相继回落至2.2%、0.5%;关税一季度增长6.3%,二、三、四季度分别下降6.4%、2.1%、17%;个人所得税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20.7%、19.9%、23%,四季度转为下降2.7%。
除了落实已有减税降费政策,未来还有什么安排?财政部税政司巡视员徐国乔表示,2019年还将深化增值税改革,继续推进实质性减税;全面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落实好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减轻居民税负;同时,配合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制定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
财政支出力度加大
2018年全国财政支出规模超22万亿元,财政收支缺口约3.76万亿元。这个“缺口”主要为2018年赤字及地方专项债(两者加总约3.73万亿元),还有少量存量资金盘活。
积极财政政策还表现在加快支出进度上。财政部表示,2018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分别达到24.3%、53.2%、77.8%,各节点均超出或接近历年最快进度。
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像脱贫攻坚方面,全国扶贫支出达到4770亿元,增长46.6%;污染防治方面,全国污染防治支出、自然生态保护支出分别增长29.6%、17.5%;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全国科学技术支出中的应用研究支出、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分别增长11.4%、8.7%等。
针对部分基层政府运行困难的问题,中央财政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2018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支出6.2万亿元,增长8.2%。具体而言,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2463亿元,增长10%,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确保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不出问题。
“2019年继续适当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各方面支出需求,继续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郝磊指出。
在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和加大财政支出的背景下,政府债务风险如何?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8.39万亿元,债务率(债务余额/地方综合财力)为76.6%,低于国际通行的100%-120%的水平。不过,市场人士对于地方隐性债务仍然存在担忧。
为了支持地方项目建设,加大基建补短板等,2019年还将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2018年地方专项债规模为1.35万亿元,市场普遍预计2019年会增至约2万亿左右。
郝磊表示,前门开大了,堵后门要更严。在发挥政府规范举债积极作用同时,要规范政府债务管理,要确保地方政府债券不出风险,也要严格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Next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