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各地居民的消费情况如何,统计局给出了答案。
日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在国家统计局网站陆续公布。从金额来看,经济最富裕的京沪及东南沿海地区“剁手”能力继续一马当先,其中上海人均消费支出超过2万元,也是全国唯一超过2万的地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18元,比上年同期名义下降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9.3%。31个省份中,9个省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数量和去年持平,8个省份突破1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个。
排在前三位的是上海、北京和浙江,今年1-6月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0112元、18620元和15029元,天津、广东和江苏紧随其后,排在第四到六位,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3287元、13113元和12215元。甘肃、贵州和西藏排在榜单末尾,人均消费支出仅为6920元、6767元和5738元。
是否舍得花钱和居民的收入基本呈正相关。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其中上海、北京和浙江位居前三位,分别达到36577元、34573元和27039元。甘肃、新疆和西藏排在收入榜末尾,均在1万元以下。
疫情之下,居民花钱明显趋于谨慎,31个省份中,30个省份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出现下滑,下滑幅度最高的是黑龙江、天津和湖北,跌幅分别达17.79%、16.78%和16.45%。云南省上半年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5.09%,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地区。
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居民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需要的全部支出,分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八大类。在消费形式上,既包括现金消费支出,也包括实物消费支出。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对界面新闻表示,上半年居民消费支出下滑主要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疫情在四个方面对居民消费产生了遏制作用。
首先,疫情期间居民大面积居家隔离,线下消费行为骤减,直接影响到整体消费支出规模。其次,为了防控疫情,各地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交通运输管控措施,导致一些地区物流不畅,影响了消费的实现。第三,部分企业复工复产有所延迟,一些消费品的生产和供给受到影响,使得市场需求难以被充分满足。最后,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陡增,受“避险”心理的影响,很多人都倾向于持币观望而不是消费。
“因为疫情对中小微企业与农业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冲击,与之相关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受到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变得更加谨慎,而这群人刚好是消费倾向比较高且占比较大的群体,如此便导致人均消费支出的普遍下滑。”付一夫称。
面对疫情下消费乏力的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频频释放红利,通过发放消费券、汽车补贴、家电补贴等方式提振线下消费。据东北证券统计,截至6月中旬,全国累计发放政府消费券约250亿元左右,主要涉及餐饮、文旅、零售等。
在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措施下,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降幅和实际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2.3和3.2个百分点。
分析师认为,后疫情时代提振消费应从多方面出击,不应仅靠消费券一批“马”拉车。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界面新闻表示,未来提振居民消费一是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因为疫情对低收入群体冲击更大,导致其消费修复偏慢,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的刺激力度。
他指出,汽车消费在社会零售品消费中的比重约10%左右,对消费影响较大。上半年汽车消费降幅近15%,整体恢复速度偏慢,未来的修复仍依赖更多更大力度的刺激政策出台。
付一夫表示,接下来要特别重视新消费的重要地位,如直播带货等,着力布局并出台相关的支持方案,以此来推动新消费的健康发展;应注重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积极发展文旅、会展等产业,继续支持包括吃、行、游、购、娱等在内的夜间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各地消费的提振。
他还表示,有条件的地区应布局免税消费的发展,联合相关企业加快建设市内免税店,以此来促进消费的回流。此外,应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经营,从而稳住民众就业,有了稳定的工作,才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解决消费上的后顾之忧。
“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表明国民经济运行已经重回正轨,曾经受到限制的消费场景也都在不断放开,而直播带货等各种新型消费业态都在健康稳步发展。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下半年整体经济形势的继续向好,消费市场的提振也将得到延续。”付一夫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7月16日表示,随着疫情防控的有效推进,消费便利性在逐渐改善,消费的供给也在不断地优化。但她同时指出,上半年全国人均居民收入实际下降1.3%,对消费能力的培养下半年要下更大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