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粤港澳大湾区后,浙江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初现雏形。近期,浙江省发改委详细公开了浙江大湾区的建设规划内容,将其定位为“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但究竟如何深入落实与推进?本专题试做解读,并将持续关注。
近日,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浙江省发改委”)对外详细公开了“浙江省大湾区”的目标定位、建设原则、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和推进机制的详细规划(下称“规划”)。
根据规划,浙江大湾区建设的总目标是打造成为“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具体目标是建设“全国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具备世界级大湾区潜力
规划还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到2022年,大湾区科技创新能级全面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规划显示,宏观层面,即整个大湾区,总体布局是“一环、一带、一通道”,即环杭州湾经济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中观层面,即环杭州湾经济区,这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将构筑“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的空间格局。
微观层面,即发挥现有产业优势,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整合延伸产业链,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区整合提升,打造若干集约高效、产城融合、绿色智慧的高质量发展大平台。
尽管是省级战略,但浙江省大湾区的体量基础不容小觑。民生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指出,浙江大湾区面积与粤港澳湾区相当,二者均大于世界三大湾区,浙江大湾区有成为世界级大湾区的潜力。
具体来看,根据上述研报,浙江大湾区面积为6.0万平方公里,人口为4247万,2017年的GDP为6175亿美元,人均GDP为1.45万美元。另外划在湾区内的包括杭州、绍兴、嘉兴、宁波、台州和温州6市一直以来是浙江省的经济龙头,改革开放以来,湾区6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79.8%。2017年,湾区6市GDP占全省的
80.6%。
“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也应该是最小的,大湾区部分是浙江的精华部分,这些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潘毅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民生证券的研报还指出,浙江大湾区人口约为粤港澳大湾区的 61%,明显大于纽约和旧金山湾区。2017 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为 10.07
亿吨,粤港澳湾区的广州港与深圳港货物吞吐量合计为8.07亿吨。总体而言,浙江大湾区有成长为世界级湾区的潜力。
浙江大湾区的构想首次于2017 年6月在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省委书记车俊在报告里说,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
此前,今年5月28日浙江省政府正式对外宣布的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战略显示,希望到2022年,湾区经济总量达到6万亿元以上,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47%以上;到2035年,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现在已不是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时代了,也不可能靠船舶物流运输来振兴一个湾区,还有后起的新金融中心杭州;另外,还有创新这方面来说,和旧金山湾区也有相似之处,所以单像某个湾区的说法有点偏颇。我们现在说的发展湾区其实是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不能够单纯地对标某一个湾区,因为阶段不同,产业特质也不同。”潘毅刚表示。
其实,重点发展杭州湾的构想早已有之。“早于2003年就提出了《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他曾指出要把杭州湾地区建成一个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布局合理的产业区、城市群,这个导向其实也是早已有之。”潘毅刚说。
重点发力科技创新
从产业角度看,浙江省大湾区重点发力科技创新,
规划显示,要高水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人才集聚、建设一批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前瞻布局一批国际水准的创新载体,以及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与新模式。
其重点是以数字经济引领浙江科技创新,聚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柔性电子、量子通信等领域前瞻布局,建设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在集成电路材料、高端磁性材料、合成新材料等领域推进产学研合作,打造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制造中心。
那么浙江省大湾区的产业结构现状为何?目前在大湾区内,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是杭州,杭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的水平为62.6%。据财通证券8月29日发布的研报显示嘉兴这方面的水平最低,第三产业占比为44.4%,另外宁波的第三产业占比虽高于嘉兴但也不到50%。另据温州蓝皮书显示,温州市2016年的第三产业比重为55.4%;而据台州市统计局数据,台州2016年的水平为50.4%。整体来看,浙江省大湾区目前第二产业仍然占到了一半左右。
再来横向看将浙江大湾区与世界级大湾区有多远,很明显的是,该大湾区的产业结构仍然落后于这些世界级大湾区,据海通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显示,旧金山、纽约和东京湾区的第三产业占比目前都达到了8成以上,其中纽约更是高达近9成。
“要把科技创新的短板补齐,希望浙江的实验室如果能往国家实验室发展,能被纳入到科技创新中心的体系当中。另外杭州、宁波包括各地也在学习深圳、苏州各地的经验,包括最近的西湖大学,最长远的目标也是要做研究型为主的,小而精的学科带动,比如生物、人工智能相关的,像苏州、深圳以前也没有什么高校,但经过十几二十年的一些积累和学科应用的结合,也能够孵化出创新来。”潘毅刚表示。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巡视员谢晓波在8月4日发布规划时表示,浙江经济的大半江山都是靠传统产业支撑,但传统产业一定要根据新的环境和条件加快改造。改造即利用新技术,利用“互联网+”。传统产业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一方面要加强研究开发,另一方面拓展销售营销渠道。
依托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大背景
尽管是省级战略,但亦有观点指出,不能将浙江省大湾区与长三角一体化割裂开来看。
“这个规划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大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把杭州湾作为一个整体,和上海和其他长三角地区一起去发展。”潘毅刚表示。
“‘浙江省大湾区’可以说是长三角一体化下的一个篇章。”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现在最大的阻碍在哪里呢,我认为还是交通,地铁能不能和上海连起来,杭甬能不能形成更为都市化的出行,断头路通通打通,那么每个地方都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载体。”
潘毅刚表示。
浙江大湾区规划亦将交通建设作为了一个投资重点。
据民生证券研报显示,2017年
11月浙江省发改委宣布“浙江大湾区”建设将形成“一核三引擎四廊带十平台”的大湾区空间形态格局,通过建设沪乍杭铁路、沪嘉甬铁路、沿海高速铁路,谋划建设杭甬超级高速公路和沪杭磁悬浮铁路,形成跨湾沿海的高效交通网络。根据今年5月公布的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战略显示,2022年大湾区将实现国际和国内空中航线100条以上,布局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建设一批国际贸易基地,浙江将在今后5年重点推进交通项目共计70项,估算总投资约1万亿元,5年计划完成投资约
7500亿元,其中2018年将重点推进重大项目44个。
除了交通的连通之外,还存在其他的问题。
“沿杭州湾产业布局一直比较散,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还是比较大的,如何通过一个载体来进行跨省、跨城市、跨区域的统筹,可以借鉴东京湾通过立法、规划的做法,包括打破行政区块的手段。在通过打通交通的硬性制度后,再通过软性制度,谋划一些跨行政区域的载体,打破原有的体制,让资源要素在平台上发挥作用。要素是流动的,市场化程度越高,流动越好,对于浙江来说,要素的充分流动,要用到上海的,也要用到安徽的,这种创新的外溢才会对整个区域的经济产生比较正面的作用。”潘毅刚表示。
“无论是粤港澳还是环杭州湾,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在现在这种稳中有变的环境中,如何一体化地强起来这是核心命题,并不是说哪个区域去抢风头,那么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就是通过发展湾区经济,通过推动制度的一体化,通过要素的市场一体化,这是要破题的,也是整个中国要破题的,这对新一轮改革开放非常重要,也是湾区要承担的一个使命,因此可能会是改革开放、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试点。”潘毅刚表示。
[Next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