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设自贸区(港),海南首先要“强身健体”,提升基础能力。5月2日,海南召开对标自贸区(港)所需重大谋划项目专题会议,计划新增一批重大项目,包括“五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类等,为自贸区(港)建设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和良好的营商环境。
要建设自贸区(港),海南首先要“强身健体”,提升基础能力。
5月2日,海南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自贸区(港)建设所需的重大项目进行专题研究。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在会上强调,海南要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为契机,解决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为自贸区(港)建设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其中,要计划新增一批重大项目,包括“五网”基础设施(路网、电网、水网、天然气网、光纤宽带网)、公共服务和产业类等。
5月3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刘向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基础能力薄弱是海南发展的痛点。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海南的一个重点将围绕包括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这些基础能力的提升上。
中国区域经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海南获得了一个空前的机遇,去解决长期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希望能够借这次先行先试的探索,进行一些突破性的尝试,步子迈得大一点。
基础能力是海南最大瓶颈
前不久,海南省委曾组织11个考察团分赴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考察学习。上述专题会议的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刘向东分析,之所以没有直接复制11个自贸试验区的经验,与海南的实际情况有关。海南曾经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造成经济转型缓慢、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强,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人才匮乏。
“相对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而言,海南的发展基础仍较为薄弱,起点不是很高,基础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海南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刘向东认为,这也是海南把对标自贸区(港)建设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上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不仅海南,中央层面也意识到了其存在的短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中指出,海南要大力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建设“数字海南”,推进城乡光纤网络和高速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推进电网主网架结构建设和城乡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构建覆盖城乡的供气管网,完善海岛型水利设施网络等。
此次会议部署的重点与《指导意见》紧密相关。沈晓明在会议上强调,要加快“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网改造、光纤网络覆盖、供气管网、旅游公路等项目推进或前期工作。
刘向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海南的建设存在阶段性,长期的目标肯定是建设自贸区(港),但当前的重点是找出亟需解决的短板。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海南重点围绕这些基础能力的提升,硬件上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软件上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软环境建设是突破的关键
5月3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认为,虽然海南自身的基础不是很雄厚,但这并不妨碍先行建立对标自贸区(港)的相关制度,等到时机条件成熟再付诸实施。
匡贤明建议,可以考虑先做全岛电子围网,但为了避免带来大的关税冲击,未必立即实施零关税,可以逐步探索、稳步降低关税水平,其他方面的制度也可以作此考虑。
此次会议提出的多项部署都在为建设自贸区(港)打基础。海南在民生保障项目上提出,要重点加强教育卫生事业的软件投入。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海南要在软环境上寻找突破口。
最近海南提出“百万人才进海南”战略,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提出要加强公共服务,包括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的改善。
陈耀认为,海南办自贸区(港)的客观条件要优于其他11个自贸区。以海岛作为自贸区(港)的试验区,具有天然优势。例如,在符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国际上离岛的经验,有更开放的政策,这是其他自贸区不具备的优势。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建设自贸区和自贸港上,既有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等体制优势,又有生态环境和地理区位等自然条件优势。
陈耀认为,要建设国际自贸区(港),还需要在思想上解放,思路更开阔一点,步子迈得更大一点。海南可参考部分香港、新加坡或迪拜自贸港建设上的经验。例如,香港的优势在于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其贸易自由度、开放度高,不设任何贸易壁垒。海南要打造这种政策环境,政府除了有一定的监管以控制风险外,可以将不必要的管理减少到最低程度。
刘向东表示,香港也并非一天发展起来的,海南自贸区(港)的建设要事先设定路径,2-3年时间建好基础,包括硬件的基础设施和软件的营商环境。只有在建好基础的情况下,才能对标香港等国际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