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在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智能网联人才短缺问题逐渐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整个行业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总量预计不足2万人。产品研发、试验测试、数据分析这三个职能部门人才缺口分别高达23%、17%和12%。此外,信息及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也非常紧缺。
如何通过产教融合创新加快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痛点?新时代下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和发展趋势将发生什么变化?日前,在北京亦庄举办CICV
2019智能网联汽车新型专业人才高峰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就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汽车专业现在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李怡民表示:“汽车行业要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把未来智联网联在汽车应用研究清楚,市场容量有多大、要求是什么、就业怎么样、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在这过程之中明确我们要配合行业发展、建立新的专业来支撑智能物联汽车专业的发展。”
面对智能网联新机遇、新挑战教师资源不够怎么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介绍说:“我们在4月成立了产教平台,这一套机构目前最抓紧要做的工作有四点:第一,打造成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帮着大家培养老师;第二,推动一批高质量的校企合作项目;第三,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产教融合的示范基地;第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的技术机能型人才,快速的送到汽车产业来,在智联网联领域加快产业前进的步伐。”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研究部主任刘义主要盘点了目前我国智能网联人才最为缺失的几个专业。目前市面上比较紧缺的,有ADAS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图像语音识别还有算法。“希望这些领域人才不要都一股脑跑到华为、中兴,而是更多能跑到汽车产业,这样有利于汽车产业构建整体人才新生态。”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杨福源副院长认为,大学教育在人的成长当中这阶段它最应该告诉学生他们在这个阶段最应该达到和解决的问题。在汽车相关专业的本科阶段,清华设计了333、211的体系,在原有的发动机和底盘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课程体系,增加了智能网联的课程体系,新增了电子信息方向。通过这些类丰富汽车人才的知识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妙然博士给现场参会观众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述》,这也是为职业院校学生专门编写的一本教材。李妙然讲到:“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既需要高端的人才,金字塔顶端的人才,同时我们需要更加大量的技术人才、测试人员、研发助理这一些个岗位。这一些岗位他其实也决定着我产业走得多稳、走得多远。”
如何更好地培养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方面人才?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发中心副主任陈涛建议这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尤其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要特别注重对于这一种专业、规范化的培养。“专业培训机构、专业检测机构建立一个更好的这种互动模式,对于人才培养可能会事半功倍。”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技术服务系主任吕江毅博士带来了“双高计划”下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群建设转型的几点思考。吕江毅认为,首先要向教育体系教育类型转型,其次要向精准服务、精准育人转型,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这些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职业教育专业、重构标准。
在接下来的人才沙龙中,五个纬度的专家和嘉宾们来一起分享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产业端、教育端的以及技术端的存在的一些问题。
精彩沙龙
国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公司市场与规划发展部部长吴志勇认为,智能网联领域的人才培养需要“三个连接”。首先连接我们需求单位;第二还要连接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网联领域的教材开发体系;第三要连接相关的资源方。“插上资本和资讯的翅膀让我们的事业腾飞起来。
做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的培养,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李治国也带来了三点建议:“第一是要开放共享,开放自己的教学资源;第二要融合区域产业;第三要跟企业协同创新,跟企业一起能够搭建起企业创新的平台,这样能可能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方面打造一个高。”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汽车行业分析师王冠桥建议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人才培养。王冠桥说:“树立一些职教学院融资上市的样板,打造一些教育和产业融合的效应,这样的话能够更快的把资本吸引到行业里面来,资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我相信就我们职业教育的繁荣一定还是以资本市场为推动的。”
上海瀛之杰汽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板庞勇从企业的角度对人才提出了相关要求。“智能网联汽车未来更是一个服务平台,而不是像发动机转动轴一样纯粹是一个技术产品。在这服务体系下就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相关的数据、相关的营销模式和我们智能网联汽车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的营销模式真正的成为行业领先的。”
最后,清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中心主任戴一凡博士对沙龙进行了总结。戴一凡博士表示:人才培养的核心灵魂是什么?人才培养的核心有两个,一个是分析问题的方法,教给他怎么剖析一个问题,另一个是解决这问题的能力。“我觉得无论高校教育还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把握了这两个核心,培养出来的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一定能够快速的适应。而如果人才培养没有抓住这个的话,就算你现在培养出来是一个可以马上上手,但是未来随着我们人工智能的以后发展,你的岗位很有可能被机器取代,只有这两个才是真正的灵魂。”
[Next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