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央行公开市场开展18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下调至2.50%,上次为2.55%。今日无逆回购到期,因此净投放1800亿元。
数据显示,本周(11月16日至22日)央行公开市场无正逆回购和央票等到期。11月19日央行和财政部将招标1个月期5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
资金面方面,上周五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未见明显缓解,主要回购利率仍在小幅上行。今日国债期货开盘涨跌不一,10年期主力合约涨0.04%,5年期主力合约持平;银存间1天质押式回购(DR001)开盘报2.55%,上日加权平均价报2.7082%;银存间7天质押式回购(DR007)开盘报2.65%,上日加权平均价报2.7811%。
上周五,央行公告称,当日是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第二次调整,释放长期资金约400亿元。同时,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2000亿元,中标利率持平报3.25%。对冲税期高峰等因素后,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11月15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
对此,中信固收明明团队部认为,在MLF意外降息后央行再次新作MLF,在经济金融数据双弱格局和结构性通胀下,货币政策量价配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年内经济走弱和政策定力大致保持均势,基本面超预期的可能性不高,“资产荒”的大逻辑依旧没有改变,债市收益率顶部基本明晰,当前配置面临的调整风险也已降低,建议投资者择机入场配置。
光大固收称,MLF旨在向银行体系补充中长期限资金,可以缓解银行信贷投放过程中所面临的流动性约束。中国商业银行内部为“两部门决策机制”,资产负债部管理存款、贷款、MLF等中长期资金,金融市场部管理短期资金。相较于OMO逆回购等短期资金供给而言,MLF和TMLF对于信贷市场的传导作用更为直接、高效。人民银行会继续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及时运用OMO逆回购、MLF、TMLF、降准等方式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当前DR007已处于一个较为合适的水平。
对于近期Shibor上行现象,天风研究指出,一方面,监管等结构因素叠加跨年因素,特别是银行负债结构压力推高Shibor。另一方面,央行中性稳健的操作风格,导致流动性并不宽裕,进一步放大了跨年的影响。因为央行担忧通胀预期发散,货币政策难有大的作为。但是只要是通胀依然局限于结构性因素,那么货币政策因通胀收紧的可能性也不大。与此同时,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突出的背景下,降成本与稳定银行负债成本,仍然需要央行积极参与。特别是考虑内外环境,央行还是要有所作为。
天风研究进一步指出,央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体现就是短端资金利率保持稳定,长端利率进一步明确上限,跨年影响应对在可控范围内。展望未来,资金面的关键还是央行,需要从央行的政策框架进行考虑。在双支柱框架下,一方面货币政策要关注传统经济周期,考虑经济与通胀;另一方面宏观审慎管理关注金融周期和内外平衡。预期在明年一季度之前,整体通胀压力都会维持,但是随之会有所缓解。
继11月5日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后,时隔多日重启的逆回购操作,利率同样降低5个基点。
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2019年11月18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8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50%,较上一期下降5个基点。
所谓逆回购操作是指央行在公开市场上释放流动性的一种方式,通俗的说,就是商业银行把债券质押给央行,同时央行借钱给商业银行。因此,如果央行调高逆回购的利率,也就意味着提高了商业银行在公开市场上的融资成本。
央行上一次进行逆回购操作是在10月25日,从那之后央行就暂停通过逆回购进行资金投放。美联储在10月31日降息后,央行并未在公开市场采取行动。本次下调逆回购利率后,7天期逆回购利率的水平回到去年3月水平。
去年3月,面对美联储2018年的首次加息,中国选择跟随上调逆回购操作利率,从2.5%上调到2.55%。央行当时称利率小幅上行符合市场预期,也是市场对美联储刚刚加息的正常反应。
今年以来虽然美联储多次降息,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此前并未跟随,直至本月连续下调MLF利率和逆回购利率。
在11月5日下调MLF利率后,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就指出,本月MLF利率的调整只是降息周期的一个开始。
“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的不匹配就会带来一定的市场扭曲,而为了消除这种扭曲、沿着更加市场化方向走的话,就应该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利率,然后通过公开市场的操作,使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保持一致,本月MLF利率的调整只是一个开始。”李迅雷认为,要引导短端利率继续下行,就需要下调更具指导意义的逆回购操作利率。在当前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下,不降逆回购利率的降息,其实都近似于“假”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