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四季度降准降息是否还有空间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周三表示,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不变,更加灵活适度,更加精准导向。目前银行体系短中长期流动性均保持在合理充裕水平,利率水平也与基本面总体匹配。
据多家金融机构测算,8月银行体系超额准备金率水平(以下简称“超储率”)可能已降至1%左右的历史低位。有观点认为,这是导致近期银行间资金面脆弱,一年期同业存单利率等中长期资金利率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市场一度出现较强的降准呼声。
但央行的回应可以说打破了市场的上述幻想。孙国峰在当天央行举行的2020年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衡量流动性水平应更多关注银行间市场存款类金融机构回购利率(DR)等市场基准利率指标,而非超额准备金率,当前流动性水平仍然是合理充裕的。
“今年以来银行超储率处于合理区间。应该看到,由于支付清算服务进步、人民银行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管理能力提高等因素,银行体系所需要的超额准备金水平总体是趋于下降的,而且超额储备金率本身就有季节性波动,因此衡量流动性水平更多的还是应当看像银行间市场存款类金融机构回购利率等市场基准利率指标,对超额准备金水平、超额准备金率等数量指标不宜过多关注。”孙国峰说。
“我们可以看到,近几个月来DR007一直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平稳运行,在月末、季末都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也说明流动性是合理充裕的。”他说。
分析师指出,央行此番表态表明当前货币环境处于合意状态,预计四季度无论是降息还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概率都很小。
“央行此番表态暗示四季度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不会出台大的货币金融措施,主要还是确保现有政策落地见效。考虑到财政支出将加大,流动性有望保持合理充裕,也不需要央行做出太大动作,预计利率和准备金率都将以稳为主。”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对界面新闻表示。
来自央行的信息显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已三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长期流动性1.75万亿元,支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孙国峰表示,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运用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满足经营机构合理的短期、中期、长期的流动性需求。同时,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潜力,抓紧推进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督促金融机构为市场主体合理减负。
据他透露,今年1-8月,金融系统为实体经济减负已超过1万亿元,其中通过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已减负约5260亿元,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银行业会继续通过减免服务费用、支持企业进行重组和债转股等方式为实体经济减负。所有已经采取的各项政策效果持续体现,可以实现全年减负1.5万亿的既定目标。”孙国峰说。
人民币近期的快速升值也是市场关注焦点。从5月末最低点算起,4个多月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已经累计上涨4748个基点,涨幅高达6.6%
孙国峰说,人民币汇率升值是我国经济面向好的自然反映,也是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市场供求对汇率形成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应有之意。而且,人民币升值幅度总体较为温和。他指出,和去年的平均值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仅升值了2.5%,升值幅度低于欧元等其他国际主要货币,是比较温和的升值。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会上,孙国峰与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宏观审慎管理局副局长赵先信、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彭立峰等一道,还就其他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以下为界面新闻梳理的其余要点内容:
信贷和社融增长并不“偏快”,应允许宏观杠杆率水平阶段性上升
阮健弘:前三季度应该说信贷和社融的增速是合理增长,还没有到偏快增长的状况。今年宏观杠杆率回升是宏观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和国民经济恢复的一个体现,应该允许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的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预计三季度GDP的增速会进一步提升,这也为未来更好的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的水平创造了条件。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5%,分别比上年末提高0.7和2.8个百分点。
已控股两类以上金融机构但尚未达到资产规模要求的企业,是否需要设立金控公司,要视情况而定
赵先信:金控办法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出发,要求控股两类及两类以上金融机构并且符合规定情形的企业应当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由人民银行进行准入管理,并实施监管,推动规范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对于已控股两类以上金融机构,但尚未达到资产规模要求的企业,分两种情况:
一是根据金控办法,人民银行按照宏观审慎监管要求,认为需要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企业应当提出设立申请。
二是其他不属于此类情形的,不需要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但应在现行的法律法规框架下依法合规经营,并且名称中不得带有“金融控股”、“金融集团”等字样。在金控办法于11月1日正式实施后,具备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情形且拟设立的企业,应当向人民银行提交申请。
资管产品风险状况改善
阮健弘: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有序推进资管产品的整改、转型,资管产品的风险状况得到了改善,去通道进程加快,资管产品负债杠杆率回落。与此同时,资管产品服务实体经济的总量在扩大,方式也在优化。
8月末,资管产品的底层资产配置到实体经济的余额是39.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8万亿元,占全部资产的比重是44.2%,这个比重比年初提高了1.2个百分点。
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起步平稳,将稳步扩大适用范围
彭立峰:目前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起步平稳,社会反响积极正面。下一步,将会同住建部和其他相关部门,跟踪评估执行效果,不断完善规则,稳步扩大适用范围。
8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研究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形成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但官方未披露具体细节。据多家媒体报道,融资新规对房企有息负债规模设置了“三道红线”:一是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二是净负债率大于100%;三是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根据“三道红线”触线情况不同,试点房地产企业分为“红-橙-黄-绿”四档,以有息负债规模作为融资管理的操作目标。如果“三线”均超出阈值为“红色档”,有息负债规模以2019年6月底为上限,不得增加。而有两项、一项和没有超出阙值的公司,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分别设限为5%、10%和15%。
8月28日,《经济参考报》报道称,参加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的房企包括12家,分别是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梁、保利、新城、中海、华侨城、绿地、华润和阳光城。对这12家房企将进行融资债务总规模的控制。企业需于9月底上交降档方案,包括一年内如何降档、三年内如何全面完成符合“三道红线”的调整。若未达标,监管层将要求金融机构对相应房企的全口径债务进行限制。2021年1月1日起全行业将全面推行相关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