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对两岸四地291个城市的衡量,2020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深圳、香港、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台北、南京、武汉、无锡。
和上一期竞争力排名相比,深圳、香港和上海综合经济竞争力维持不变,北京上升1名至第四,广州则降低1名至第五。后五名中,苏州排名未变,台北从第九升至第七,南京从第七降至第八,武汉从第八降至第九,东莞落榜前十,第十名由无锡代替。除武汉外,其余均为东部城市。
今年的城市竞争力报告名为《劲草迎疾风:中国的城市与楼市》,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联合两岸四地专家共同完成。根据报告,排名第11到20的城市依次为:杭州、成都、宁波、佛山、澳门、长沙、青岛、常州、东莞、郑州。
从20强城市看,综合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中部的中心城市。
报告指出,从总体格局看,大都市圈格局正在主导全国,经济增量竞争力是导致综合经济竞争力差异的主要原因。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东升西稳,南升北降”的状态格局;从区域角度来看,“南强北弱,东中一体”更加强化,区域中心城市主导的多中心经济竞争力格局引领全国,特别是中心城市引领周边城市形成的大都市圈格局,如北京及周边城市、青岛及周边城市、济南及周边城市等成为主导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报告指出,从层级角度来看,一二线城市内部差异较小、竞争激烈;从省份角度来看,各省基本均呈现一擎驱动、多擎驱动格局;从城市群角度来看,辽中南城市群综合经济竞争力大幅降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稳步提升,中部城市群迅速崛起。
报告认为,新需求力量、新交互力量、新空间力量和新产出力量将成为四大引擎驱动中国的城镇化。未来,生活与居住带来的新需求力量是城镇化中国牵引力;全国化、多样化、服务化和智能化这四化分工交互带来的新交互力量是城镇化经济内生动力;高端聚集和低端分散、大尺度聚集和小尺度分散带来的新空间力量是城镇化中国空间内生力量;人力资本、技术与制度创新带来的新产出力量是城镇化的新红利。
同时,未来长寿化和知识化将与人口城镇化同步、大学生与农民工分别是增量和存量城镇化的主体并在区际间双向梯度转移和流动、城镇化人口的职住与公共服务趋向一体化聚合等因素将逐步带来聪明的城镇化人口。城市将逐渐从规模扩展转向密度提升、从开发建设转向智慧化更新改造、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的供给将会带来智慧的城镇化更新。而城市体系会逐步演化为城市群、大都市圈、城市、城区、小城镇等多层嵌套的城镇体系又会形成星云的城镇化地区。
报告建议,支撑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应该是四大支柱——应当以教育为核心,建立城镇化中国的产业保障体系;以居住为抓手,补齐城镇化中国的公共产品体系;以城市体系支撑,重塑城镇化中国的空间体系;以治理为保障,建设城镇化中国的社会秩序,最终以此作为四大支柱支撑城镇化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