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出生的李毅中,在65岁前有过三次转身:从中石化党组书记、总经理,到国资委副主任,到国家安监总局局长,再到首任工信部部长。纵观他履职的几个重要部门,均与中国工业的起步与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李毅中的个人奋斗历程,也是中国经济逐步比肩世界先进水平历程的缩影。所以直至今日,他仍能就国内经济问题发表独特见解。
虽然已经卸任工信部部长七年,作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李毅中,仍然是媒体追访的对象。亿欧从他近年来的公开分享中挑选了20条精华,内容涉及实体经济振兴、制造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等领域,希望能对正在创业、计划创业的你有所启发。
一、谈实体经济振兴
1、发展实体经济要干什么呢?其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其二是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其三是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其四是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2、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今后几年,工业占比不宜再快速降低了,至少到2020年工业不要低于30%。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千万不要把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制造业搞弱了、搞少了。
3、不要忘记,工业是服务业的基础,工业为服务业提供产品、资金、市场等,没有工业的发展,服务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振兴市场经济,主要是靠企业自己努力。另外,要给实体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营销环境。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搞好实体经济、振兴实体经济的政策,不要打折扣,不要过多的设置边界条件,不要延误时机。
二、谈制造业转型升级
1、互联网+制造业的主体是制造业,制造业应该主动拥抱互联网,而不能等待被互联网改造。互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可以应用于制造业并提升制造业的效率,互联网的主旋律应该是融合,而不是颠覆,应该是更好的发挥提升制造业的目标。
2、产业升级要注意全局整体规划,各地各行业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环境、市场和基础,选好、选准自己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防止什么都搞,出现第二轮低水平重复,再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
3、旧动能不能丢,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焕发生机,也是新动能。并不是说传统产业就是落后产能,就要被淘汰,这个在认识上要有突破。一味追求发展新兴产业而忽略传统产业,未免失之偏颇。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到,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通过信息技术对工业进行改造、提升,将激发工业制造业新动能,使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4、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工业技术(Industrial Technology)两个IT相结合,有助于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工业领域各环节各层面,真正让信息技术切入工业、制造业,激发技术创新活力,提升工业生产效率。
三、谈“一带一路”倡议
1、我国发起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是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在贯彻落实“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过程中,既会受到沿线国家的支持和理解,也不免有异议和误解,对此我国企业应有足够的准备。
2、制造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发挥作用要趁势而上,顺势而为,依靠项目驱动,深化产业的务实合作。可以从五大方面务实开展产业合作,具体而言,一是通过交通运输、电信、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组成了陆、海、空交通运输立体大通道;二是投资工业项目,推进产业合作;三是广泛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四是制造业为外贸提供有力支撑;五是发挥优势,走出去开展资源合作。
3、我国的一些企业抢先抓住机遇,开展海外的并购。如2010年吉利汽车公司并购沃尔沃,树立了成功典范;海尔并购了GE的家电版块;中国化工集团斥资440亿美金收购瑞士先正达集团95%的股份。通过这些并购不仅扩大了企业发展领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产业的科技水平。
4、去产能和“一带一路”走出去不要直接联系起来,事实上我们也不是把二手设备、淘汰落后产能转移出去,人家也不会要的。走出去的是世界级水平的核电、高铁,钢铁走出去是一流的装备技术,绝不是小钢铁。“一带一路”更准确的是产业合作,也不是产能合作,光产能合作只是能力,产业合作包括技术、装备、人才,以免引起误解。
四、谈科技创新与应用
1、研发人工智能目的在于用。人工智能的软硬件开发成果层出不穷,其中工业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而显著。《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是“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改造。这就要将人工智能成果与智能制造的巨大需求相结合,加快人工智能工业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工业智能硬件以及智能终端的研发研制和系统集成适配。
2、从空间布局来看,没有必要在各地都搞机器人研发和制造,但是要在各地普遍推广机器人的使用。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没有必要遍地开花,低水平重复建设,比如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前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沈阳、哈尔滨、重庆已经发展成气候了,其它区域要避免一哄而上。
3、科学家的优势在于闻道在先、发明创造。在开放、共享的理念和市场机制下,可采用成果转让或许可、作价投资、合作合股等多种市场化方式实现,让企业家与金融家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样可以保障科技研发的应有回报,也鼓励研发人员进一步创新的动力。
4、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成果转化的载体。大中型骨干企业应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团队,应付出一定的研发费用支出。但企业不可能自我创新所需要的全部核心关键技术,必须依靠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更高层次的研发成果,因此需要拿出一部分开发费用参与、支持或购买科研机构和院校的成果。
五、谈供给侧改革
1、缓解经济重大结构性失衡,要从供给侧改革抓起。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深层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如实体经济低端产品供大于求,中高端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资金、资源“脱实向虚”,工业存在被空心化的现象。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如果简单采取扩大需求反而可能会加剧产能过剩,抬高杠杆率和企业成本,加剧失衡。而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除过剩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平衡。
2、三个重大失衡问题很严重,导致经济循环不畅。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去除过剩的、多余的无效的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实现供求关系一个新的动态平衡,从而可以缓解、破解这三个方面的失衡问题。我们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功夫,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注重改善供给,也就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改善结构、创造需求、拉动消费,增强我们供给的综合实力。这是新形势、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主动选择。
3、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是做减法,而补短板主要是做好加法,更具有特殊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地区、行业、企业差别很大,行业、企业要对照国际同行,对标达标,分析找准企业自身的瓶颈和短板,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优化,消除瓶颈、补齐短板。
4、“去产能”与“去产量”不是一个概念,产量多少要市场说了算,不能行政干预,但去产能是政府要把落后的生产能力给打掉,不给他们死灰复燃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