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动力型锂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39.1
GWh,占锂电行业总体规模约50%,其中汽车动力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38GWh,占全球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的65.4%,预计下一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发展,锂电池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带来了对锂、钴等资源的巨大需求。在此背景环境下,如何推动动力电池与其他环节的协调配合将直接影响动力电池乃至新能源汽车下一步的发展。
6月27日,以“推动锂产业的协调发展”为主题的2018中国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上在锂资源大省青海举行,论坛围绕动力电池与上游材料的协同发展、动力电池与整车企业的协同发展、动力电池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在高峰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首先针对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发现状况作出分析,并对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
其指出,在政策和市场双驱动的推动下,我国动力电池技术水平快速提升,部分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如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超过了每公斤240瓦时,规模化生产使得动力电池的成本也在迅速下降,电池的单体已经从2012年的每瓦时5元降到了目前每瓦时1元左右。锂电池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也在大幅度提高,一线企业的自动化率已经超过了65%,这对保障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动力电池全球竞争已日趋激烈,中国企业将逐步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而日韩企业也将进一步向中国市场发力,中国将成为动力电池竞争的主战场,欧美企业虽然在本轮竞争中失去了位置,但是他们已经在为下一阶段的竞争做布局,是潜在的强大竞争者。且从企业层面来看,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一直是被几大企业所盘踞,2017年排位前十的企业出货量占到了80%,未来市场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小型低水平的动力电池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2015年的大约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产业本身也面临诸多发展问题,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全球锂、钴、镍资源呈现寡头垄断的特征。中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禀赋不佳,利用率相对较低,而镍、钴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从长期来看存在着资源安全的风险。
二、近年来,锂、钴等上游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而车企因为购置补贴的退坡需要转移成本,这就使双重的压力压到了电池企业的头上,使这些企业感到资金压力很大,而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出现经营困难的现象。
三、动力电池市场出现了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现象。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只有40%,市场两极的分化非常明显,高端优质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能订货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呈现出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四、电池回收利用的技术和体系建设还没有到位。目前回收利用的技术还不太成熟,收购网络还不太完善,管理措施还不够健全,支持政策还不够到位,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尚待探索。
面对上述问题,如何促进动力电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成为业界共同探讨的话题。对此,陈清泰提出了以下5点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考。
第一,国家应该制定中长期资源规划,把锂、镍、钴等作为战略资源,加强资源的勘察、评价、开采和资源回收利用的工作,加强市场监管,引导价格理性回归,鼓励企业在全球布局上游资源,降低资源的风险性。
第二,要严格把控资源开采及电池生产项目。在开采环节,要制定强制性标准,提高矿山企业的准入门槛,杜绝大矿小开采,提高资源回收效率和环境保护的标准。要关闭那些不达标的企业,提高资源总体利用水平,强化电池产业的技术标准和监察力度,防止劣币驱逐良弊。
第三,加快电池回收再利用的体系建设。要从战略高度来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制定相关的技术、安全、环保标准,鼓励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企业的发展,要研究出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
第四,要掌握核心技术,创造核心技术。陈清泰强调,“这一点是我最想讲的问题,电池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它已经成为主要国家竞争力的一个焦点,这里既充满机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拼生产规模只是浅层次的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最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术,并不断创造核心技术,因此电池企业必须要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确保始终站在世界的前沿。
第五,要加强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动力电池是一个高技术新兴产业,这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涉及到诸多交叉学科和产业的协同与合作,仅动力电池企业单兵独进这是不现实的,电池企业应该提升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通过战略合作、联盟合作和合资等多种方式与研发机构、核心材料、整车回收和梯次利用等企业做深度合作,保障我国动力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形成越来越强的国际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