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年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不仅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抓手。尽管《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来取得明显成效,但作为一个10年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需要持续推进。为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专门部署以试点示范推进《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会议指出,下一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创新驱动和政策激励,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与“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打造勇于改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方阵”,促进整个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型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与此同时,会议还提出了6个方面具体的举措和要求,主要包括攻关键、强基础;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抓好试点示范;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优化发展环境以及扩大开放和国际合作等。
在《中国制造2025》正式公布两周年之际,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专门研究部署“中国制造2025”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实,既体现了国务院对“中国制造2025”这一战略规划的重视,也彰显了《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性。无论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还是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无论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引领制造业从“大”到“强”,还是助力中国经济迈向“双中高”,《中国制造2025》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安排来看,重点是择优创建一批“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用示范引领的方式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落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因地制宜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和智能制造示范区,择优创建一批“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既能形成智能制造创新氛围和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区域;又能为“中国制造2025”任务目标的普遍落地实施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和模式。不过无论是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还是最终目标任务的实施与落实,都离不开此次常务会的另一项大的要求部署——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
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既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目的,也是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我们知道,中国现在已经是制造大国但并非制造强国,大而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质量。“中国制造”与美国制造、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等全球高端制造相比,数量上甚至占有优势,但质量上却还要劣势,实施“中国制造2025”引领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核心和关键之一就是提高“中国制造”的产品和服务品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质量为先”是《中国制造2025》的一项基本方针了。
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必须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企业是制造业市场主体,也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主力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企业当仁不让,既是“先锋”也是“主角”,这就需要企业和全社会都来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自从连续两年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弘扬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无论是工匠精神还是企业家精神,都是一种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一种打造高品质产品和“百年老店”的精神,自然也是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的精神,必须大力弘扬和提倡。
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也必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立优质制造标准体系。质量不是管出来的,也不是检测出来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因此,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就离不开标准和质量管理,只有在企业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在全社会建立优质制造的标准体系,才能有利于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推动全社会产品和服务品质的提升。
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还必须培育创客品质,对接多样化消费升级需求,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对于“中国制造2025”的“路线图”,总理其实一直有着明确的要求,就是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与“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互联网+”和“双创”既能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也能对接消费升级,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目标,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