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达2.47万亿元,同比下降4.9%,比4月份0.7%的降幅有所扩大。其中,出口达1.46万亿元,增长1.4%;进口达1.01万亿元,下降12.7%。
总体来看,今年前5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1.54万亿元,同比下降4.9%,降幅和前4个月持平。其中,出口为6.2万亿元,下降4.7%;进口达5.34万亿元,下降5.2%。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6月4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关于下一步中国外贸的走势,我们也在密切监测和研判,目前看,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同时,中国外贸发展的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
分析1
5月进口持续下跌 原因何在?
疫情下,消费、物流等受阻
5月份我国进出口情况相比4月份并不乐观,数据显示,5月份进口达1.01万亿元,下降12.7%,比4月份10.2%的降幅扩大了2.5个百分点。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记者表示,进口之所以大幅下降,一方面说明中国年初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进口也产生了较大冲击,经济萎缩导致溢出机会减少。尽管我国二季度经济有所企稳,但更多是以“保”为主,也就是保障经济的基本盘及人们的基本生活,并未过多提及扩张性的政策。同时,老百姓(97.050,
2.60,
2.75%)消费也受到约束,收入受影响,且一些地区由于疫情,物流不便,渠道通畅也受到影响,这些因素都打击了进口。“另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也让进口金额减少,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我国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增加进口,以减少进口成本。”白明表示。
海关总署方面坦言,大宗商品进口均价以下跌为主,前5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4.45亿吨,增加5.1%,进口均价每吨上涨6.7%,但原油、煤、天然气、大豆每吨进口均价分别下跌21.2%、4.7%、14.7%及1.7%。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记者表示,二季度以来,进口表现低迷,并非反映内需回落,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一季度企业被动补库存,库存高企之下,二季度企业主要以去库存为主,历史上,当库存高位回落时,企业进口的动力往往会减弱,同时,内需还只是补偿式修复,企业经营预期改善但依然偏谨慎,对进口的需求不强。
归根结底,在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根据IMF4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同时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出现11%的负增长。
分析2
进出口比重提升,为何民企脱颖而出?
适应能力更强 政府密集推出支持政策
前5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达5.11万亿元,增长1.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4.3%,比去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而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达1.85万亿元,下降14.1%,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6%。
白明认为,民营企业的适应性及反应能力比较强,尽管受疫情影响,但能及时调整,比如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防疫用品,很多都是民营企业生产的。同时,国有企业更多是操作一些大的项目,但疫情期间很多国家都暂停了这些项目。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民营企业的进出口增长也与近几个月来政府密集推出支持政策有关,比如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等。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的公告,将瓷制卫生器具等1084项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3%;将植物生长调节剂等380项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9%等,相关政策已于今年3月20日起实施。
同时,防疫物资出口大增也是我国外贸进出口的一大亮点。据海关5月中旬发布的数据,3月1日~5月16日,全国共验放出口防疫物资价值1344亿元。4月份以来,我国出口防疫物资更是呈明显增长态势,日均出口金额从4月初的10亿元,到近期的35亿元以上。
这些出口防疫物资包括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呼吸机、外科手套等,据悉,我国防疫物资主要出口目的地为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
分析3
我国外贸后续怎么走?
短期出口增速仍存继续回落压力 中国经济修复将加速
正如高峰提及的,下一步我国外贸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因此,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促进外贸基本稳定,同时,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等。
钟山在出席2020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时也提到,从外贸看,最主要的是要稳住外贸主体。现在我国各类外贸主体超过30万家,包括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面对疫情的冲击,这些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些困难,有一些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有一些需要政府的帮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在政策上予以帮助、支持,降低了企业的压力,也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我们认为,只要外贸主体能够稳住,我国的外贸就一定能够稳住,能够发展。
展望后市,潘向东认为,短期出口增速仍存在继续回落的压力,这也是制约后续经济修复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来看,海外经济衰退是季度级别的,3-4月是衰退加深的过程,5月边际好转但仍处于衰退中,PMI新出口订单处于历史极低水平,同时,随着核心国家供给能力恢复,防疫物资出口高增速的现象也难以持续,部分ICT产品出口需求也将继续减弱,因此,短期出口增速仍然存在继续回落的压力,由于出口具有乘数效应,对投资与消费均有影响,在复工充分与需求补偿式修复放缓后,出口会制约经济修复速度。乐观的地方在于,在海外经济季度级别衰退对出口的冲击充分兑现后,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复工复产,预计6月开始欧美经济会出现明显扩张,外需“至暗时刻”即将过去,核心国家经济出现共振式修复,中国经济修复可能会二次加速。
中银证券(22.390, 0.19,
0.86%)研报观点则表示,受累于全球经济衰退影响,预计今年中国进出口金额大概率出现负增长,但进出口降幅要弱于全球平均,主要原因包括中国疫情已经得到基本控制,并率先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具备比较增长优势;中国已经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此,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贸易增长;由于中国具备产业门类齐全优势,其他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中断,反而有利于增强中国产品的替代能力。
【聚焦】
为何我国前5月进出口对东盟增长 分析:中日韩及东盟互补能力强
值得关注的是,疫情之下,虽然我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的进出口下降,但对东盟的进出口仍在增长。数据显示,前5个月,东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1.7万亿元,增长4.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7%。
白明表示,其实我国一直在强调“两盟”,但目前欧洲及美国的疫情都比较严重,还是以防疫为主,没有完全放开,与之相比,东南亚国家已经度过了疫情的最高峰,有些国家像越南目前的累计确诊病例也就300多例,疫情并不严重,所以,在当前情况下,中日韩及东盟互补能力很强,且可以进行区域分工和资源的相互配置,对接得比较好。
近期,我国与东盟及中日韩之间的官方交流也比较频繁,6月4日下午,商务部部长钟山也出席了东盟与中日韩(10+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贸部长特别会议。钟山建议,加强区域贸易投资合作,稳定和提升地区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加强经贸政策协调,指导做好“加强10+3供应链互联互通联合研究”,维持经贸人员往来和物流畅通,为缓解疫情对经济影响、尽快恢复区域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