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当地媒体《金融时报》援助三位知情人士消息,中国吉利(0175
HK)将收购戴姆勒旗下小型车品牌Smart近50%的股权。该转让预期将在下个月的上海汽车展前确认。
吉利现为戴姆勒第一大股东。去年2月份,吉利集团曾发布公告,称已通过衍生品交易及其他方式,购买戴姆勒公司价值73亿欧元股份,成为戴姆勒的第一大股东。
戴姆勒旗下的小型车品牌Smart一直以来业绩成绩不佳,长期处于亏损状态。Smart品牌汽车年销量仅为13万,而公司旗下另一个汽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去年一年的销量为225万
。
吉利此番出手,颇有点雪中送碳的味道。
吉利——Smart电气化转型路上的最佳选择
虽然戴姆勒及中国吉利仍未就该消息发表意见,但从双方近期动作而言,该收购或对双方未来发展有利。
对戴姆勒而言,集团对Smart品牌持续不佳的表现应已失去耐心。自2000年被戴姆勒全资控股以来,Smart一直未能取得盈利。据美国投行Evercore
ISI估计,Smart每年亏损为5亿至7亿欧元。去年,Smart汽车全球销量同比下跌4.6%,跌至12.88万。而该业务分部除税前利润亦录得下降18%,至72.16亿欧元;回报率由9.4%降至7.8%。戴姆勒集团董事会主席蔡澈曾在业绩报告会上公开表示对Smart回报率不满,认为其“低于分部长期目标利润率。”
蔡澈将于本年5月份离职,集团董事会主席一职将由康松林接替。康松林此前主要负责梅赛德斯奔驰及集团的研发工作。据德国当地媒体《商报》披露,有集团内部人员认为,康松林与Smart并无渊源,预期在必要时会对其“毫不犹豫进行扼杀。”
受此压力之下,Smart开始谋求电气化转型。公司计划从2020年开始停止生产燃油车。目前,Smart已在市面上推出EQ Fortwo及EQ
Forfour两款电动车。然而,该两款车型却未登陆中国——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另外,此前亦曾有外媒报道,Smart CEO Katrin
Adt在寻求中国当地厂商合作,当时潜在的合作对象是北汽与吉利。就此,外界认为Smart之所以不将其两款电动车引入中国的原因,是公司在寻求与中国企业更深入的合作,区区两款电动车并不能满足Smart的野望。
而今日吉利收购Smart 50%股权的消息传来,正印证了该猜测。
吉利作为戴姆勒第一大股东,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尽管Smart并不算得上是什么抢手货。双方在业务合作上,对彼此亦不会陌生。去年10月份,吉利与戴姆勒在斯图加特签署合作备忘,计划在中国按50:50比例设立合资公司,主营高端专车出行服务。
此次股份转让,背靠中国大市场的吉利对于已经多年未盈利、正谋求转型的Smart品牌而言,可谓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吉利的新能源之路
据吉利不久前发布的2018年财报显示,公司2018年取得溢利人民币127亿元,较2017年同期人民币108亿元增长18%。年内销售量为150万辆,较2017年的124万增加20%。整体市场表现向好情况下,公司亦毫不讳言未来的发展目标:
本集团将于二零一九年引进更多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和电气化汽车产品,以大幅增加新能源和电气化汽车之销量占比。至少于未来两年仍将有大量新产品投放,足以为本集团于期内的销量增长提供足够动力。
在2018年度,吉利已推出多款新能源车型。
(来源:吉利业绩报告会展示材料)
预期收购Smart
50%股份,亦是其新能源及电气化策略之一。值得留意的是,这并不是吉利第一次收购外资车企。2010年吉利曾以总价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全部股权。最终这次收购令双方取得双赢:沃尔沃免于破产,并且借吉利打入中国市场,成功扭亏为盈。至2019年,沃尔沃品牌价值已较收购当时增加10倍,至180亿美元;而吉利则借助沃尔沃固有的技术研发优势,一举成为目前国内第三大乘用车品牌。有此珠玉在前,吉利此次传闻中与Smart及背后戴姆勒集团之间的合作,非常值得期待。
在当前这个全民皆造车的时代,吉利在新能源车领域自然不乏竞争者:宝马早在去年即与长城设立合资公司,主要生产MINI及新品牌电动车;特斯拉亦正在上海加速“国产化”。市场正如吉利自己所言,“竞争加剧、格局发生变化且日趋复杂”。
在此大环境下,吉利此次能否复制沃尔沃的成功,看官者暂请拭目以待。
[Next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