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加快专项债发行的号令枪声已经响起,各地方政府蓄势待发。
1月15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助理许宏才表示,将根据经济形势和各方面支出需求,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同时,“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支持重大在建项目建设和补短板,并提出“争取在9月底之前完成今年的地方政府债券发放”。许宏才同时表示,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的1.39万亿元地方债,已由财政部提前下达各地。
时代周报记者查阅中央结算公司官网发现,截至1月21日中午,已有10个省份和地区陆续发布关于调整或增补债券承销团成员的通知,其中包括海南、浙江、云南、天津、宁波、贵州、青海、陕西、广东和甘肃等。
“专项债券和一般债券具有免税优势,加上有政府的税收或政府性基金担保,发行利率较低,融资成本远低于城投债券或银行贷款,今年各地区希望争取到更多的债券额度,这是可以理解的。”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郑春荣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但债券的额度分配既要考虑到该地区的建设需求,还要考虑到该地区将来的偿付能力。”
今年“较大幅度增加”的地方专项债规模究竟几何?
近期众多券商研究团队纷纷给出预测。中信证券团队指出,今年专项债的发行规模或大幅度提高1.15万亿-1.65万亿元、限额则提高到2.5万亿-3.0万亿元;国金证券团队预计,今年新增专项债规模约为2万亿元;华泰证券团队则预测,这一数字可能会超过2万亿元。
“结合去年1.35万亿元的新增专项债总额来看,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下,今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8100亿元已提前下达,因此2019年新增专项债规模有可能超过2万亿元。”交通银行总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据《证券日报》统计,目前已确定有河南、福建、云南、浙江等14个省区市将在1月份内发行地方债,发行规模超2400亿元。郑春荣据此预计,本周或开始有一轮地方债密集发行,“目前只有河南和新疆的信息披露,且临近春节,1月份的发行规模会更大”。
节奏加快:9月底发放完毕
今年地方债集中发行的大幕即将拉开。
中央结算公司官网显示,截至1月21日中午,已有地方债信息披露的地区包括新疆(含建设兵团)、河南、福建、山东、青岛、河北和天津等,总规模达1352.57亿元,专项债规模为744.98亿元。除了青岛外,其余地区招标时间均在本周,其中新疆一般债一期100亿元已于1月21日完成招标。
从披露文件来看,今年的债券发行将根据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主要投向交通、环保及扶贫等公益性项目建设。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今年的地方债投向十分明确:“补短板是今年地方债发行的重点,资金将更多地集中在脱贫攻坚、生态环保和民生等领域,体现了结构性的特点。”
今年的发债节奏与往年相比也有所不同。面对或超2万亿元规模的新增专项债,自全国人大批准提前下达地方债额度后,财政部又提出:争取在9月底发放完毕。
2018年的发债高峰始于8月份,彼时财政部连发《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三份文件,明确2018年新增的1.35万亿元专项债券要在当年10月底发放完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认为,《意见》的下发是基于2018年上半年固投增速的疲软,“需要加快发行专项债来提振基建”。
在1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将确保实现一季度经济发展良好开局,保持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从已发布的12月份进出口和PMI等宏观数据来看,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因此第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的稳增长尤为关键”。唐建伟就此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指出:“去年上半年基建增速下滑后,专项债的发行才得以提速。今年的发债要在9月底前发放完毕,时间安排更加合理,将对上半年的经济产生支撑作用,通过稳基建来稳经济增速,提振市场信心。”
对冲土地出让金缺口
多位专家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均指出,基建将成为今年稳定投资增速的关键支点。
去年8月中旬开启的专项债发行大潮,让2018年第四季度的投资增速逐渐回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高于1-10月0.2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实现回升;从单月数据看,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8%,回落0.3个百分点,仍为年内第二高。
此外,发改委近期批复的基建项目投资额也显著增加。据国盛证券统计,2018年12月以来,发改委共批复基建相关项目5项,总投资额近8000亿元,带动四季度的项目批复总投资额达到近5年来的高点。叠加今年首次实施全面降准,在三大宏观管理部门均表示强化逆周期调节的背景下,这轮专项债的加速发行与规模扩大对基建影响几何?
有声音认为,由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减少,今年即使加大地方专项债的发行,恐怕也难以在短期内见效。
据中信证券研究团队预计,2018全年的土地出让金约为5.8万亿元,2019年土地出让收入则可能减少1万亿-2万亿元,对比之下,地方专项债的发行规模或大幅度提高1.15万亿-1.65万亿元、限额提高到2.5万亿-3.0万亿元。中信证券首席固投分析师明明认为,地方专项债的新增发行额度将对冲土地收入的下滑,“因此对基建的增量资金支持空间相对有限,对基建的影响将在今年下半年才会得以显现”。
唐建伟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房地产调控的大背景下,去年的土地成交明显降温,必然会影响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金上的收入,“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年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的加大,也有出于对冲资金缺口的考虑”。但唐建伟同时指出:“前几年专项债的重点主要放在棚改,现在棚改步伐放缓,货币化安置也在逐渐减少,所以今年的专项债重点在于弥补基建短板,这就要求更加规范地方政府的资金使用。”
赵锡军则认为,与地方土地出让金相比,专项债的投向并不是由地方政府自己决定的,因此从资金使用的层面上讲,两者不能随意互相替换:“例如某个符合补足公共服务短板的项目,其资金来源是土地出让收入,则可以用专项债资金来补齐这个缺口;但在专项债特定投向的领域内,资金的使用是不重合的。”
逐步取代城投债?
步入基建大年,地方专项债或将成为2019年的财政关键词。地方专项债有无可能逐步取代城投债的融资功能?
“与一般债不同,专项债券真正体现了项目本身的风险,有利于投资者分析投资风险,使债券的收益率体现项目的风险程度,发挥债券市场的功能。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我认为将来专项债券的发行量将逐渐增大。”郑春荣表示。
去年9月份,央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也被视为专项债逐渐取代传统城投债的体现。兴业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黄伟平认为,专项债对应具体的项目,相比一般债应该具备更高的溢价,如果溢价抬升,“相比一般债和国债,专项债的价值在提升”。
另一方面,“城投债也在面临转型并回归真正的市场化债券,而城投债券原来担负的为公益性项目融资的功能,将转由专项债券或一般债券来行使。”郑春荣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当然目前城投公司仍然为数众多,还有大量没有发行过城投债券的城投公司。这几千家城投公司的转型是否成功,关系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改革的成败。”
与此同时,地方专项债正在逐渐降低自身准入门槛。
为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善二级市场流动性,中央已从政策层面出台多个配套设施,包括允许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地方债、地方政府在深沪交易所发行债券等。此外,去年11月15日,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地方政府债券柜台业务的通知》,使地方政府债券成为继记账式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券和国家开发银行债券后又一类可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的品种。
但目前,居民购买地方专项债的门槛仍然相对较高,需满足条件包括:年收入不低于50万元、名下金融资产不少于300万元、具有两年以上证券投资经验。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个人投资者,方可投资柜台业务的全部债券品种和交易品种。
“目前交投不活跃的主要原因,并非投资门槛的设置过高。”郑春荣分析指出,“银行的资金量大,资金的成本低,买地方政府债券有一定获利空间且风险极低。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银行持有债券后,卖出意愿不强。”
此外,“目前地方政府债券的类别较多,又分为多期发行,每期的发行量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流动性。”郑春荣进一步指出,“建议扩大单只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量,以此增强流动性。”
[Next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