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网联化等新技术为我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全新机遇。但人才缺乏依然是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瓶颈与痛点”。
汽车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通过改变人才培养体系,来激活新型汽车人才,将是决定我国汽车产业前途命运的核心。
日前,在北京亦庄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CICV
2019)上,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主任戴一凡博士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新型人才培养的做法,给出了三点创新对策。
戴一凡 博士
观 点
“第一是在很多创新的领域需要新型人才。”戴一凡博士认为,智能网联汽车需要大量的测试,因而需要专业的测试人才。目前现状是这类人才极度缺乏,很多都是进到企业以后再培养,还有人工智能环境感知的算法、车辆的决策、运动控制等等非常多的新的领域,都需要创新型的人才。
“第二是人才培养方式需要创新。”目前,智能网联领域它的技术发展、技术迭代太快了,快到很多从高校出来的本科生或者职业院校教育体系里出来的学生,学到的东西和实际应用中可能完全是两套体系。另外,智能网联的交叉性又太强,从传统的汽车机械到电子到信息化、通信,几乎所有领域都在交叉。
尽管智能网联发展速度飞快且交叉性强,但戴一凡博士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也不能完全以“应用性”为最高标准。“高校的教育来还是应该以能力培养和方法培养为主,只要把能力培养好把方法训练好,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自然后面上手会很快。”
“第三创新是人才使用模式上的创新。”我们今天整个社会都在共享化,有共享单车,慢慢开始有共享汽车,以后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那是一个终极的共享。那么人才能不能共享呢?
戴一凡博士表示:“我们大家都说缺人才,共享人才其实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缺人才的痛点。”对于企业而言,人才在这一段时间很需要,但是也许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定的闲置状态。企业包括高校之间能否够建立起非常好的人才流通机制?技术型人才是不是能建立起这一种共享的机制?这是可以探讨的。
实际上,2011年成立的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国内先进汽车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端人才的培养。“我们自己定位是介于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我们是人才的需求方,清研车联板块也在做汽车人才的培养。”
在论坛的结尾,戴一凡博士也提出了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核心。“产业永远在变化,技术永远是在迭代,但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一定是两个,那就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觉得无论高校教育还是高职院校的教育这是核心,我觉得把握了这个培养出来的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一定能够快速的适应。而如果人才培养没有抓住这个的话,就算现在培养出来是一个可以马上上手,但是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以后发展,你的岗位很有可能被机器取代。”戴一凡博士总结道。
[Next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