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球汽车产业进入深度变革的关键时期。汽车技术、市场、政策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个大背景下,2020年1月10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召开了以“把握形势
聚焦转型
引领创新”为主题的年度大型论坛。此次论坛将讨论全球及中国汽车产业与市场发生的重大变革,转型方向与路径,中国有关汽车的政策走势以及市场驱动阶段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产业重组的机遇与竞争合作模式、电动汽车安全、核心技术突破、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顶层设计与规制创新等相关内容。
会议上理想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总裁刘立国发表了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理想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总裁 刘立国
各位嘉宾下午好!我是来自于理想汽车的刘立国,很高兴在这儿跟大家分享理想汽车对于增程式电动车的想法与观点。理想汽车是一家初创企业,第一款产品理想ONE在刚过去12月份已经交付了,外面展示区里面也有我们的一台车,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
对于我们这样一家初创企业来讲,想要存活,到底要怎么做?第一,从战略上来讲,行业跟时机的选择很重要。虽然从2018年开始汽车行业发展非常不景气,但是新能源汽车,包括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绝对是不会改变的。从战术上讲,对于一件产品成功的关键是在于三点:1.精准的产品定位;2.先进的科技;3.高效的商业模式。
对于技术来讲,理想汽车首先是聚焦在三个方面的发展:1.增程系统,我们投入最多也是在增程系统方面;2.驾舱系统;3.智能驾驶,这是理想汽车在前期投入中花的精力最多的地方。理想ONE是全球第一款增程式中大型的豪华SUV,纯电里程能跑到150公里。如果有充电条件的话可以体验到纯电动车的行驶的平顺性、安静性,包括加速性能。如果没有充电条件,我们在增程模式下,最高时速驱动里面最稳定的最高车速做到135公里,满足绝大部分的行驶需求,而且没有对充电桩的依赖。除了增程系统之外,我们的智能驾舱系统也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新的程度,上市以来也得到了广大客户的好评。另外一部分,我们是全系标配L2.5的自动驾驶,这一部分也是我们自己研发的。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我们为什么没有做纯电动汽车?像所有的新势力造车一样,没有选择纯电动汽车路线,而是选择了增程式路线。其实这个问题里面有N个人挑战过我们。刚才各位演讲嘉宾已经替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纯电动车里面,目前为止两大基准的行业问题,第一个是相比燃油车,它的售价非常昂贵,尤其是在同级别的情况下,包括豪华程度,包括同规格的情况下,其实纯电动汽车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另外是残值的问题。同样价位的情况下,5年以后的残值只有30%,二手车残值率太低了。另外受限于充电条件,造成各种焦虑问题,前面各位嘉宾讲过了,像是里程焦虑、充电焦虑、安全焦虑等等。尤其是现在退坡之后,这两个行业的基本问题肯定会严重影响到纯电动车的市场增速,尤其在补贴退坡之后,我认为增程式电动车能够很好地解决补贴退坡之后的增速问题。
作为一家新初创企业,我们不可能跟原来比较传统的造车企业拼成本。我们的打法就是我们跟豪华车相比,同样级别的车,我们的价格是它的一半。我们通过什么实现的?就是通过高效的商业模式。我们从后端市场省下的这部分钱给到前端。跟同价位的比,我们的等级又比他高两个等级,这是我们目前存活下来最最关键的点。
第一代产品理想ONE用的是什么增程技术?是1.2T的三缸发动机,配上100千瓦的发电器,它最高的稳定发电功率,整个系统发出来的是55千瓦,能满足我们在夏季开空调情况下最高的持续功率,爬坡能爬40%,在这种情况下动力性也在8秒以内,满足用户95%以上场景的需求。在NEDC情况下的油耗可以做到7.2L,对于一个2.3吨7座的SUV来讲,能做到7.2L的NEDC油耗,能做到同级别油耗的60%左右。我们的国VI
标准,包括相关的排放法规、动力学性能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是第一代相关的产品。
对于这么大的车里面油耗怎么能做到这么低?前面已经讲过了,就是因为我们的发动机跟轮端是解耦的。在解耦的情况下,发动机可以时刻运行在最佳经济点,这样避免了在城市工况下,频繁加减速情况下,低功耗造成的能量损失。另外,发动机的map高效区跟发电机的map高效区完全重合,这样才能做到系统效率最高。这是我们做的竞品车。在NEDC工况下,其实总的热效率就是20%左右。大家宣传自己的发动机热效率做到38%、能做到40%,其实只是一个点,在NEDC工况下整个热效率会大幅下降。我们的实测结果,在NEDC情况下,现在整个系统的效率可以做到31%,这是我们根据能量流的测试方面实际测试出来。如果用中国工况,车速更低,变化情况更多的话,增程式电动车整个的效率更高,比NEDC的工况效率还会更高。
目前车里面选用三种模式:
1.增程模式。从充满电开始,到增程启动能跑150公里,这150公里可以满足绝大部分,周一到周五的通勤工况,不用去加油,只用家用充电桩就可以。这样可以体验到纯电动车相关的用户体验,而且在城市里面没有污染。
2.混动模式。如果家附近充电条件比较好,但是家没有固定车位,安装不了充电桩,我们推荐混动模式,随着你的驾驶强度不一样,如果你的驾驶强度大于WITC以上,我们还有一个系数。如果驾驶强度比WITC强度还大,我们的电量会逐步往下讲,如果你的驾驶强度比WITC多一点,整个电量也是能保持住的。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驾驶强度不同,可能需要2-3周充一次电,实际上对一线,甚至二线城市来讲,这种充电条件也是满足需求的,而且这个时候还可以体验到纯电动车非常好的用户体验。而且在城市工况下,你的油耗可能会做到同级别的50%以下。
3. 电量保持模式。为了应对极其复杂的极限工况,比如山路或者极寒情况下,有电量保持模式,我们的SOC会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这样能满足RDE
95%工况的相关需求,也能满足你出远门、远郊旅行,甚至是去高原。前两天我们的车卖出去之后,已经有四川的客户开着我们的车去川西高原,他们从山下20%的SOC开始爬坡,爬到折多山(音),只是降到了10%。从山上继续往下的过程中,下到山底的时候又回充到73%。其实整个工况过程中,SOC保持能力,包括性能,包括用户的体验也受到了很多好评,很多客户帮我们做了很多额外的相关测试。目前为止我们还只能用手动的模式处理。
用云端数据开始分析用户的用车环境和个人驾驶习惯,第三个是路况的信息。用车条件里面可以分析到有没有充电桩,平时充电的频次,包括电池使用的温度、使用的环境温度等等,我们可以做相关的统计。第二个,驾驶员行为里面我们可以分析他单次通行工况的里程,包括使用点,包括个人的驾驶喜好,包括踏板的深度、加减速度的大小。第三个,我们可以收集客户的堵车情况,路况拥堵情况、平均车速等等,来预测他整个的路况信息。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在云端对智能驾控系统通过数据优化我们的模型。下一代产品里面可以用车端的智能跟云端的智能结合的方式,做到全局的能量预估。具体怎么做的?在车端,我们可以结合车辆动力学模型,结合其他的相关辅助信息,包括路况信息、GPS相关信息等等,来预测在本次驾驶循环内车辆行驶的总里程。在这一段里面,分段的路况情况,包括经过的区域,甚至上下坡路的情况等等,估算到整个驾驶循环内,做到从头到尾SOC相关的平衡,把总的能耗预估出来。这样的目的就是让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可以实现SOC的平衡。
全局优化的过程里面可以让它在零排放区域,或者是在进入小区,在地下车库的时候可以用纯电行驶。这样可以做到在环保要求比较高的地方实现纯电动车的行驶。另外,可以做到全局的能量优化,让电池的寿命可以做到最优。其实这样做最终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把整车的能耗降得更低;第二,把用户的体验做得更好。因为像进入小区、进入地下车库,纯电行驶的体验是很好的。这样做可以把社会成本降低,让电池寿命更优,二手车的残值,整个保值率会做得更高。这是我们下一代正在研发的项目,包括已经给大家交付的车里面,未来逐步在优化。实际这也是我们在初创企业里面,在智能方面做的优化,我们卖出去的车未来会越来越好。根据我们原来想象的,给它一个驾驶模式,随着用户的学习,或者在云端模型的学习,让整个未来油耗、用户体验越来越好。买到手以后的车并不是最终的状态,经过使用以后,车辆的性能会做得越来越好。
增程式电动车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其实欧洲在好几十年前就已经做了很多有趣的尝试,像小型化、集成化方面,单缸发动机、各种两缸发动机、包括自由活塞、转子发动机。但是为什么这些集成式的,小的增程技术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我认为它们没有解决两个根本的问题:第一个是整车的效率,其实没有把效率降低下来;另外一个,排放做得不是很好。基于这两个条件,其实很难得到大批量的推广。针对增程技术来讲,我们认为在增程器方面,未来的两大发展技术,第一是集成化,我在匹配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困难,只有做到高度的集成,整个前端的布置、整个的效率,包括安全等等才能做到最好。未来的可能性是可能做到“六合一”,就是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驱动电机、发动机的EMS、发电机的GCU/MCU都可以集成在一起,做成更高效的增程器。
另外针对发动机本身的优化。说白了,增程器用的发动机还是传统的活塞式发动机,但是跟传统的内燃机,或者PHEV相比,我的使用区间更小。低速段、高速段都不用,只用中间的这一段,中间这一段对很多更高效的技术,包括优化来讲是更容易做的,但是实际上利用传统的内燃机的这些降耗的技术里面,其实增程式用的发动机是更容易实现的。
在这个阶段里面,技术路线发展到现在,包括补贴退坡之后,其实我也感觉到各个主机厂退坡之后对新能源汽车带来成本的压力、市场的压力,不管做什么车,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增程式最终的普及,我们相当于是第三家,除了宝马i3,包括日产的E-Power之外,我们走的是第三条路线,具体这条路线是怎样的,我们相信我们通过不断优化,会让用户的体验、会让成本、性能做到越来越优。我们坚信增程式电动汽车肯定不是过渡产品,在未来一段时间,具体时间多长,我们要等到氢燃料和电池成本降下来。在那之前,我们坚信增程是这一段的主力。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