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专项债托举基建投资
2018年以来,基建投资增速不断下行,为了对冲内外压力,中央明确提出“稳投资”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补短板力度”的要求,地方专项债发行也被要求提速。8月14日,财政部发文要求加快专项债券发行进度,要求各地9月底前发行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80%。除此之外,财政部还放宽了包括期限比例结构、信息披露流程并给出了高于同期国债收益率40BP的指导价,以提高承销商的认购积极性,加快债券发行。
跟据wind统计,截至8月15日,新增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约2669亿元。相较全年1.35万亿总规模,还有超万亿元债券待发。
响应中央对“积极财政政策更积极”的定调,地方专项债发行将进一步提速。8月14日,财政部发文要求加快专项债券发行进度,要求各地9月底前发行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80%,剩余额度主要放在10月份发行。
除了放开“季度均衡”的时间限制,财政部还放宽了包括期限比例结构、信息披露流程等。为了吸引承销商、投资者的积极性,财政部还给出了高于同期国债收益率40BP的指导价。
发行规模逐月提升
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开闸的时间较往年更晚一些。6月8日,重庆发行了今年首批地方新增专项债。
地方债额度下发时间较晚是重要原因。5月底经省级人大才通过省级财政预算调整方案后,地方新增债券发行工作宣告正式开始。
wind资讯显示,新增地方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呈现逐月提升的态势,剔除重复项后6月、7月、8月(截至8月15日)新增地方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分别为575亿元、1222亿元、872亿元。即便发行规模在逐月攀升,但截至目前为止仅2669亿元的规模,占全年计划发行量约20%。
“今年专项债发行的要求提高了,像项目收益专项债要求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我们要从诸多市县把项目搜集上来,评估各个项目自求平衡状况,还要出具财务审计报告、法律意见书等,流程比较长,我们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华北某省财政厅债务办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利率不断走高,会影响地方债发行。另外,专项债的发行难度要更高,因为需要与具体项目绑定,还需要对项目未来现金流进行测算评估。
作为地方债“开前门”的举措之一,同时也为中国版“市政债”探路,去年以来,财政部联合相关部委推出了土地储备、收费公路、棚改专项债品种,还出台了项目收益专项债券的管理办法,为其他品种的专项债预留了空间。
5月初,财政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的意见》,对项目收益专项债券在期限、信息披露方面有诸多要求,比如“充分结合项目建设运营周期、资金需求、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和专项收入情况、债券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专项债券期限”,“充分披露对应项目详细情况、项目融资来源、项目预期收益情况、收益和融资平衡方案、潜在风险评估等信息”。
地方债防风险工作的推进,对地方债的发行也有影响。有券商固收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地方政府出于对增加隐性债务风险的担忧,放慢了投资进度,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比较低。再者,上半年卖地收入比较充裕,对专项债资金的需求也没那么大。
“地方防范债务风险意识加强,如果不能落实资金,项目也就不会推进。资管新规出台之后,对于银行购买债券有资本金方面的要求,这也造成了资金面上的紧张”,东部某地级市城投公司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多项约束条件松绑
2018年安排的地方专项债券1.3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500亿元,拟优先支持在建项目平稳建设。
按照9月底前完成80%的目标,接下来的一个半月时间里,新增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将超过8000亿元,对比6、7月份的发行进度来看,发行压力不小。
市场资金面已经出现明显好转,近期地方债发行利率不断下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市场分析人士有不同的意见,有认为,虽然市场资金面比较宽松,但企业融资需求也在回升,银行要消化有一定压力;有分析指出,银行消化这些规模不成问题,定向降准会释放流动性。
专项债发行上的约束性条件也有所放松,比如财政部不再限制专项债券期限比例结构,各地应当根据项目建设、债券市场需求等合理确定专项债券期限;省级财政在本单位门户网站、中国债券信息网等网站披露地方债券发行相关信息,不再向财政部备案需公开的信息披露文件等。
此外,为了提高银行认购积极性,财政部还就专项债券招标利率给出指导价——要求高于同期国债收益率40BP。
“这主要是为了提高承销商的认购积极性,加快债券发行。像项目收益专项债券以设区市来命名,单只债券规模体量比较小,市场流动性会差一些。这个指导价对实际发行利率影响不大,因为我们事先会跟承销商通气,沟通报价、认购倍数等,定价机制逐渐市场化”,上述华北债务办相关负责人指出。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指出,地方债券作为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是商业银行优化资产配置的重要投资品种。财政部积极采取措施,拓宽地方债券发行渠道,充分挖掘各类投资者资源,一定程度上提高票面利率,更好地吸引非银机构来加入这个市场,提高地方政府债市场流动性的深度和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