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科瑞咨询汽车行业信息交流群,请加微信(科瑞咨询-杨杨:autothinker99)出示名片,了解更多行业信息,定期分享行业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邓洲周三表示,中国的产业优势正在从过去的以规模取胜转向产业配套齐全和综合成本优势。同时,未来五年,还将有三个新优势助推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
邓洲在《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发展报告NO.7》发布会上说,“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更多是体现在软实力上,如创新、成本、抗冲击能力等等,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以规模为代表的硬实力上。
他指出,金融、信息、教育、旅游等服务业竞争力提升尤其明显,特别是金融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接近一倍,贸易竞争力指数从负值转为正值,这相当于从一个金融进口大于出口的国家变成出口大于进口的国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以前中国的优势更多体现在规模上面,通过规模经济的发挥降低成本,最后变成产业竞争优势。‘十四五’时期规模优势继续存在,同时在配套优势、产业链完整的优势会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邓洲说。
他指出,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逐渐上升,但如果和东南亚国家相比,在综合成本上,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具有更大的优势。
综合成本包括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从产业链来看,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产业体系,在全球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体系当中扮演着核心和关键的角色。
除了综合成本较低和产业配套优势外,邓洲认为,“十四五”时期,中国还将有三个新的竞争优势。
首先是数据创造和应用的优势。“随着智能化社会的到来,中央提出数据要成为一种新的生态要素,参与价值的分配,如果数据成为一个新的要素,甚至替代传统的劳动力资本要素成为主要要素的时候,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他说。
其次是国内市场的需求优势。邓洲说,根据社科院的测算,在人口超过两亿的国家中,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只有美国和中国。“中国庞大的、不断升级的国内市场会成为产业竞争力新的优势。”
第三个优势是科技研发与转化的优势,这需要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假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竞争不公平,即使是在国内竞争的企业走上国际市场的时候竞争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就是发挥竞争性政策的基础性作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补充道。
邓洲强调,未来五年,制造业仍将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从国际经验看,这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周二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吹风会上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在现代化过程中,随着一国人均收入的提升,制造业所占比重就会逐渐下降。但制造业本身具有创新效应、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外汇储备效应等,如果这些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好,制造业比重就快速下降,会产生过早“去工业化”的问题,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